24 min read

Fluid 協議再研究

Fluid 協議再研究
Photo by Richard Horvath / Unsplash
💡
以下項目分析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

看到這個新的協議在 Ethereum 上的 28% 市場份額,並且交易量超越 Curve,很有興趣去分析 Fluid 最近的表現,包括總鎖倉量(TVL)、交易量、幣價走勢,並與 AAVE 進行比較。也順便分析了最重要的營收來源,幣的經濟學,最後認識了一下這個團隊,有興趣的可以往下看。

Fluid 與 AAVE 的比較

TVL(總鎖倉量)趨勢

Fluid Protocol(原 Instadapp)在最近幾個月 TVL 呈現爆發式增長。

自 2024 年 11 月以來,其 TVL 累計增加超過 3 倍。截至 2025 年 2 月中上旬,Fluid 的 TVL 約為 9.2 億美元左右。特別是在推出整合借貸與 DEX 的「超級應用」後約一個月,TVL 曾衝高至約 14.2 億美元的峰值,之後因市場波動與機制調整而略有回落,並穩定在數億美元規模。

相較之下,龍頭 Aave 目前的 TVL 大幅高於 Fluid。Aave 作為主流去中心化借貸協議,多鏈累計鎖倉資產已達數十億至上百億美元等級。截至 2024 年底,Aave 的存款規模約為 334 億美元,遠超 Fluid 當前 TVL。由此可見,雖然 Fluid 在短期內成長迅速,但其規模與 Aave 等成熟協議相比仍有明顯差距。

交易量趨勢

Fluid 內建的去中心化交易所(Fluid DEX)近期交易量攀升快速。

2024 年 12 月,Fluid DEX 7 日累計交易量即達 4.28 億美元,在以太坊上僅次於 Uniswap 與 Curve,市佔率約 4.5%。2025 年 2 月 15 日,Fluid 佔以太坊 DEX 日交易量的 20% 左右,躍居第二大 DEX,暫時超越 Curve 等老牌協議。

這種交易量的爆發主要歸功於 Fluid 借貸與 DEX 融合的創新:允許用借貸取得的資產直接進行流動性提供。借款人可將借來的 USDC 或 USDT 等資產存入交易池,透過交易手續費獲得收益。如此高的資本效率使得每 1 美元的鎖倉可以提供高達 39 美元的有效流動性,大幅超越傳統 DEX。Aave 以借貸為核心,並沒有直接的交易量統計,然而 Fluid 透過借貸與交易深度結合的模式,同時衝擊了 Aave 與 Uniswap 等龍頭協議的市場版圖。

幣價走勢

Instadapp 代幣 INST 在品牌重塑為 Fluid(FLUID)後,代幣價格出現顯著波動。2024 年 11 月至 12 月間,在品牌升級、治理提案等利好帶動下,代幣一度漲至約 7.49 美元,日內最大漲幅逾 18%, 30 日漲幅超過 300%。隨後市場情緒轉為觀望,價格震盪加劇。

2025 年 2 月下旬,即便協議的 TVL 與交易量維持高位,FLUID 仍出現約 30% 的短期回調,截至 3 月初維持在 5 至 6 美元區間。相比一年前,FLUID 依舊上漲逾一倍,但高波動反映了市場對其未來前景仍存在不確定性。

與 AAVE 的競爭力比較

市場地位與規模方面,Aave 在多條鏈上的 TVL 加總達數十億美元,Fluid 目前僅為 Aave 的一小部分。然而 Fluid 的高速成長顯示出後來居上的可能:在同樣的時間週期內,Fluid 的 TVL 增長速度遠超 Aave 早年,且 DEX 交易量市佔率短期內便能擠進主流行列。

技術創新與資本效率方面,Fluid 相較於以借貸為重的 Aave,有著更加多元化的資產利用模式。Fluid 結合 DEX 與借貸,在提高資本效率與用戶收益方面具有獨特優勢。Aave 集中於傳統借貸模型,閒置資產在流動性運用上顯得較為受限;Fluid 則可將資產同時用於抵押、借貸與交易,帶來了更高的收益潛力。

協議收入與代幣價值層面,Aave 以龐大的存貸規模產生穩定收入,Fluid 仍處於高速擴張階段,創收潛能尚未完全釋放。Fluid 代幣的 FDV/TVL 比率雖高於 Aave,顯示市場給予較高的成長性評估,但若未能持續達成各項增長指標,也可能面臨估值被修正的風險。

就安全性來看,Aave 上線多年,已通過多次審計與市場考驗,相對穩健。Fluid 由於機制複雜且上線時間不長,尚需更多時間與實際行情驗證。高杠桿與高效率雖能帶來高收益,但在極端波動下也可能產生放大風險的效應。

高風險與高回報潛力

綜合評估,Fluid 在 TVL 與交易量的快速成長顯示出其模式的吸引力與潛在爆發力,兼具高風險與高回報屬性。若其在未來能持續實現創新並鞏固市佔,代幣價值仍有數倍以上的成長空間。然而,由於協議規模與生態尚未到達 Aave 與 Uniswap 等級,任何安全漏洞或市場競爭都可能對其估值與發展造成重大打擊。對於願意承擔高風險的投資者而言,Fluid 提供了遠大於傳統 DeFi 協議的潛在收益;但保守型投資者或許更應觀望,等待 Fluid 再度證明其可行性與穩定度。

Fluid 兼具創新性與高速成長潛力,目前估值仍屬激進。如果你相信其技術與團隊,並可承受較大波動,不妨考慮在投資組合中佔一部分倉位;反之,則應對可能的回調與風險有所準備。無論如何,投資前請謹慎評估協議風險與自身財務狀況。

Fluid 盈利能力

Fluid 協議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借貸利息差和去中心化交易所(DEX)的手續費。據統計,Fluid 僅透過其借貸業務每年即可產生約 1,595 萬美元 的協議收入。這部分收入來自借款人支付的利息,其中一部分作為協議的費用(類似 Aave 等借貸協議的「準備金率」收入)。隨著 2024 年 11 月 Fluid DEX 上線並開始收取交易手續費,Fluid 的總收入進一步提升。在 2024 年 3 月至 2025 年 3 月期間,Fluid 累計協議收入約為 254.9 萬美元;進入 2025 年初,Fluid 月均收入已年化至約 800 萬美元 的水平。

相比之下,Aave 受益於 DeFi 市場回暖,2024 年全年手續費收入高達 3.89 億美元,月均約 3,240 萬;僅 2025 年 1 月單月收入即達 1,196 萬美元。雖然 Fluid 當前收入規模遠低於 Aave,但就「費用產生效率」而言並不遜色。Fluid 的 FDV/TVL(全稀釋市值 / 鎖倉量)約為 0.78x,高於 Aave 的 0.19x,說明在每單位鎖倉資金產生的收入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Fluid 的「費用 / FDV 比率」約為 3.98%,接近 Morpho 等新興協議且顯著高於 Compound(Euler)等傳統協議。

意味著在當前代幣估值下,Fluid 協議產生的收入對代幣價值具有相對可觀的支撐力。

值得注意的是,Fluid 在早期並未大量依賴代幣激勵來拉升業務量,而是透過提高資本效率實現了「有機增長」:截至 2024 年 11 月,在幾乎沒有流動性挖礦激勵的情況下,Fluid 的 TVL 便突破 5.16 億美元(年底進一步升至約 12 億美元),顯示其產品對用戶的吸引力與收入模式的可持續性。相比之下,Aave 曾在熊市期間因大量代幣激勵導致財務虧損和金庫縮水。隨著 DeFi 市場回暖,Aave 減少補貼、收入大增,終於在 2024 年達到接近歷史高位的盈利水平。

Fluid 目前處於快速增長階段,收入模式涵蓋利息差與交易手續費兩大來源,隨著用戶規模與交易量的擴大,協議收入有望持續走高。然而長遠的盈利能力仍取決於市場狀況和競爭格局:若市場交易清淡或利率下行,收入增長可能放緩;反之,若 Fluid 能夠保持技術領先並擴大用戶群,在未來則有潛力追趕如 Aave 這類傳統龍頭的盈利水準。

Fluid 的代幣經濟學

FLUID 代幣(原 INST)總量為 1 億枚,於 2021 年 6 月一次性鑄造,但採用 4 年 計畫逐步解鎖。初始分配中,約 55%(5,500 萬枚)預留給社群,用於用戶空投和流動性挖礦激勵;其中約 11%(1,100 萬枚)在 2021 年 6 月以回溯空投形式直接發放給 Maker、Compound、Aave 用戶,另有 300 萬枚用於早期三個月的流動性挖礦和少量 Uniswap v3 做市獎勵(均無鎖定)。

團隊與顧問合計持有 23.79% + 1.27%,投資人則持有 12.07%,這三部分合計約 37.1% 的代幣以線性方式在四年內逐日釋放。此外尚有 7.85% 預留給日後的團隊擴張與生態合作。團隊 / 投資人代幣自 2021 年 6 月起按月線性釋放,至 2025 年 6 月全部解鎖完畢。目前(2025 年初)距完成解鎖僅剩數月,估計已超過九成的團隊及私募代幣處於流通狀態;當前 FLUID 流通供給約 3,900 萬枚(佔總量約 39%),餘下約六成供給中,多數為協議庫存持有的社群 / 生態資金。

Fluid 官方披露,截至 2024 年底時治理庫存仍掌握約 43% 的代幣(扣除已發放部分),展現團隊在熊市中並未大規模拋售。同時,隨著 rebranding 計劃,團隊提議一次性動用其中 12%(1,200 萬枚)用於關鍵發展,包括 5% 作戰略融資、2% 上線交易所、2% 提升市場做市流動性、3% 用於團隊擴張。此舉雖然在短期內可能帶來一定供給壓力,但長期有助於擴大生態規模並鞏固代幣價值。

FLUID 目前並未提供傳統「質押挖礦」機制

不同於 AAVE 可以透過安全模組質押獲得 5 至 7% 年化獎勵(由協議增發支付),FLUID 目前並未提供傳統「質押挖礦」機制。相對地,Fluid 採用「協議收入回購」以支撐代幣價值:當年化協議收入達 1,000 萬美元 門檻後,Fluid 將啟動算法型回購計劃,動用協議收益在二級市場購買 FLUID。回購規模會隨市場狀態動態調整,最高可投入 100% 的協議收益來回購代幣;所得代幣則儲存在國庫,後續經由治理決定去向(例如銷毀或二次分配)。雖然在回購啟動前,代幣持有者無法獲得直接的質押分紅,但該機制若在協議規模壯大後落地,將帶來實質性的代幣價值提振。

另一方面,為了提升市佔率,Fluid 也祭出新的流動性挖礦方案:每月最多動用 0.25% 總供給獎勵給穩定幣借貸市場,另 0.25% 獎勵分配給 DEX 流動性提供者。以總量 1 億枚來計算,每月上限約 50 萬枚,年化約 6% 的通膨作為激勵。若此方案能帶來更多用戶與交易量,協議收入將同步增長,產生的回購需求可抵銷部分新增代幣供給;但若無法有效帶動成長,則可能在短期造成價格下行壓力。因此,整體激勵機制的規劃需要動態調整,以平衡拓展生態與維持代幣稀缺性的目標。

供應通膨率及對價格的影響

在初期(2021 至 2023 年),由於團隊 / 投資人與社群空投、流動性挖礦等多方同步解鎖,FLUID 流通量快速增加,對代幣價格形成一定的下行壓力。Instadapp 代幣 INST 先前也一度因解鎖預期而長期低迷。然而,隨著 4 年 解鎖計劃進入尾聲,目前流通比例已近四成,且剩餘解鎖部分主要由協議自有庫存掌控,而非落入短線套利者手中,供給衝擊趨於緩和。當 2025 年中後團隊與私募份額全部釋放完畢,若協議無新的大規模增發,基礎通膨率便可降至接近 0% 的水準,這對於看好協議長期發展的持有者是一項利好。

另一方面,新增的通膨來源包括每年最高 6% 流動性挖礦激勵,以及一次性 5% 私募融資計劃。團隊對此採取較審慎態度,強調未使用完的做市代幣會退回給 DAO,以免帶來不必要的拋壓。若協議營收擴張速度能超過通膨釋放,代幣價格仍有望逐步走強,甚至在回購機制啟動後出現「通縮」效應。

💡
官方若能實現其 TVL 破 100 億美元、成為以太坊最大 DEX 等目標,則由高交易量、借貸規模所衍生的現金流,足以支撐積極的回購或分紅計劃,推升 FLUID 代幣的長期價值

長期價值

Fluid 代幣經濟學設計正逐步由「高速增發換取用戶與生態」的策略,轉向「協議收入反哺代幣價值」的階段。前期的高通膨雖造成價格壓力,但也為 Fluid 奠定了用戶基礎與產品增長動能;未來若能持續維持協議收入的成長,並有效執行回購機制,FLUID 有機會得到進一步的價值支撐和市場認可。同時,投資人需留意 DeFi 行情波動、賽道競爭(如 Aave、Uniswap 或其他新興協議的功能擴張)以及任何潛在的智能合約風險。若 Fluid 能在技術與市佔率上保持領先,並將高速增長落實到實際收益上,FLUID 代幣就有機會邁向下一個 DeFi 藍籌行列;反之,若出現重大安全事件或市場熱度衰退,代幣價格與生態發展都將面臨逆風。

💡
Fluid 代幣的投資邏輯更接近傳統股權:其價值依賴於協議現金流和資產負債表的強健程度。

當前 Fluid 協議在 DeFi 借貸+DEX 賽道展示了強大的創新力和增長性,未來潛在機遇在於:若 Fluid 持續搶佔市場份額,拓展到多鏈生態並成為底層流動性層,其收入規模可觀,代幣有望通過回購等機制分享高速增長帶來的現金流紅利,長期價值自然水漲船高。

隨著 Instadapp 重塑為 Fluid,團隊將自身利益與協議成長深度綁定,例如將 INST 持有人依照 1:1 的比例無稀釋轉換為 FLUID,並在治理庫存中保留大量代幣給生態與社群建設。社群預留代幣(55%)目前依舊剩下約四成尚未動用,既是「潛在的供給」,亦是「潛在的生態資本」。是否能善用這批代幣進行回購銷毀、或策略性地分配激勵將直接影響 FLUID 的長期投資價值。

長期價值以上只是些可能性,因此最重要的還是了解一下這個團隊。

團隊背景

Fluid 團隊前身為 Instadapp,由印度的兩兄弟 Sowmay Jain 和 Samyak Jain 創立。Samyak 曾是計算機科學生,Sowmay 原本研讀會計,兩人都在 2018 年輟學投身區塊鏈領域。他們於 2018 年 8 月參加 ETHIndia 黑客松並以 Instadapp 原型專案奪冠。該原型讓使用者可在單一介面借貸和賺取利息,引起社群矚目並獲得 Kyber Network 的啟動資助。

兩兄弟因此正式創辦 Instadapp 平台,於 2018 年 11 月上線。Samyak 精通全端區塊鏈開發,入選 2022 年福布斯印度 30 Under 30;Sowmay 則擅長產品設計與社群推廣,早期曾開發 MakerDAO 協議分析工具 MakerScan,顯示其對 DeFi 生態系的熟悉程度。

Fluid / Instadapp 團隊經過數年發展,現已擁有多名經驗豐富的核心人才。團隊主要工程研發在印度進行,同時服務全球用戶。先前 Instadapp 團隊也推出 Avocado 智慧錢包等產品,顯示其技術涉獵範圍涵蓋錢包和跨鏈領域。整體而言,Fluid 核心團隊在 DeFi 領域累積了超過 5 年的開發與運營經驗。過去他們最成功的專案即為 Instadapp —— 一個統合多種 DeFi 協議的中介層平台,曾在 DeFi 高峰期管理超過 $10–15 billion 的資產。這樣的經歷為 Fluid 協議的創生奠定了堅實基礎。

歷史貢獻

Instadapp 時期的創新:作為 2018 年便上線的早期 DeFi 平台,Instadapp 是業界首批開放式金融中介層協議之一。它充當不同 DeFi 協議間的橋樑,透過 “DeFi Smart Account” 智能合約讓用戶在單一介面管理多平台資產,實現一鍵在 Aave、MakerDAO、Compound 等協議間轉移頭寸的體驗。Instadapp 也率先引入了複雜閃電貸策略,幫助用戶在一次交易中完成清算、再融資等操作,極大提升了資本效率。多年來該團隊積極與 MakerDAO、Compound、Aave 等借貸協議互動,甚至協助優化它們的功能(如利用閃電貸進行抵押品自動切換)。2020-21 年 DeFi 熱潮中,Instadapp 平台 TVL 一度超過 $10–15 B,成為 DeFi 生態中排名前五大的實體之一。團隊對 DeFi 基礎設施的貢獻,使更多用戶能便捷地存借款和收益耕作,Pantera 等投資者稱其為「簡化使用者接入 DeFi 的美好產品」。

💡
值得注意的是,Instadapp 自創立以來保持了高安全標準,在 6 年內未發生過重大駭客事件,同時通過了至少 6 次合約安全稽核。

Fluid 協議的推出與技術突破:在積累多年經驗後,團隊著手研發全新的底層協議 Fluid,以解決 DeFi 流動性碎片化 等深層問題。Fluid 歷時約 1.5 年開發完成(2022–2023),汲取了 Uniswap v3、MakerDAO、Aave、Curve 等多個知名協議的優點。其核心創新在於引入「流動性層(Liquidity Layer)」作為共享流動資金池,將借貸市場與去中心化交易所(DEX)融為一體。所有流動性統一匯聚在底層,共享給不同協議調用,避免各平台各自為政造成的資金低效閒置。此外,Fluid 設計了動態自動限額機制,當資金接近風控上限時自動調整借貸額度,以防範巨鯨惡意行為或潛在漏洞風險。在此流動性層之上,團隊構建了 Vault 借貸協議 和 DEX 協議 兩大模組:前者面向借款人,提供遠高於傳統的平台效率與最高約 95% 的超高抵押貸款比(LTV);後者為 AMM 交易所,獨創「智慧抵押」(Smart Collateral)與「智慧負債」(Smart Debt)機制。智慧抵押允許用戶存入諸如 ETH<>wstETH 這類成對資產作為抵押品,該抵押品不僅可支持借貸,還同時作為 DEX 流動性賺取手續費。智慧負債則將借出的資金用作做市資產,讓債務產生交易費收益,以抵消部分借貸利息成本。這種「借貸 + 交易」雙用途的創新,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資本效率提升 —— 官方數據顯示 Fluid DEX 每 1 美元 TVL 可產生最高 $39 美元的流動性,遠高於傳統 DEX。Fluid 協議的誕生被視為 DeFi 領域的一大突破,不僅延續了 Instadapp 一貫的易用性,亦開創了流動性共享的新範式,使流動性利用率、借貸利率和清算機制均優於過往協議。實際成果上,自 Fluid 上線以來,其借貸市場在前三個月內總存款規模突破 8 億美元,DEX 交易量亦迅速攀升至以太坊 DEX 生態的第二大,佔據超過 10% 市場佔比。短短數月內 Fluid 已成為以太坊第三大去中心化交易所(按週交易量計),凸顯該團隊技術創新的影響力。

強調快速迭代中不失穩健

決策模式:Fluid / Instadapp 團隊在治理上平衡核心團隊主導與社群去中心化參與。2021 年 Instadapp 發行治理代幣 INST 時,核心團隊即宣布將協議控制權移交給 DAO,由代幣持有者投票決策未來發展。

💡
團隊表示「由社群自我治理至關重要」,核心開發團隊則專注於構建新功能和擴展生態。實際運作中,重大協議升級、資金調度等事項都需要提交治理提案並由社群投票表決通過。

例如,Instadapp 團隊在 2024 年末提出將代幣 INST 重塑品牌為 FLUID 並實行收益回購的新計畫,這一提案透過官方治理論壇公開討論後交由持幣者表決通過。團隊的重要決策大多經由這類 DAO 治理流程,以確保社群有發言權。

在技術開發上採取審慎且創新的策略。一方面,他們強調快速迭代中不失穩健 —— 在 Instadapp 時期不斷整合新協議和功能,而籌備 Fluid 則潛心研發逾一年半、多次推倒重來以打磨核心機制。團隊非常重視安全,Fluid 上線前進行了至少數輪嚴格合約審計,並延續 Instadapp 零被攻破 的安全記錄。這種對安全與品質的重視,讓業界對他們的新產品更有信心。同時團隊並非閉門造車,Fluid 協議代碼開源公開於 GitHub,上線後也開放開發者檢視參與,體現一定程度的開放開發精神。綜合而言,他們追求「在創新與穩健間取得平衡」:既勇於突破 DeFi 模式,又確保協議經過充分測試和審慎部署後才推向市場。

社群治理與透明度:Fluid 團隊積極經營社群並保持高透明度。他們設立了專門的治理論壇供社群討論提案,官方也提供了清晰的提案指南與流程。所有提案從論壇討論、到代碼實現、再到快照 / 鏈上投票,都公開進行以接受社群監督。團隊成員(包含創辦人)經常在 Discord、論壇上與社群互動,解答疑問並聽取建議。

做市商應該是 Wintermute

實際案例方面,除了前述的重品牌提案,團隊也透過治理提案引入戰略合作:例如 Wintermute 交易公司曾提交提案,請求從 DAO 國庫借出 70 萬枚代幣作市,以提升 FLUID / INST 代幣的市場流動性。該提案詳情、資金用途和返還機制透明公開,並經社群投票同意執行。又如 Lido 協議提出與 Fluid 合作推廣質押以太 (wstETH) 的流動性,雙方收益分成等條款也以提案形式經社群審議。這些案例顯示團隊在治理上並非一言堂,而是鼓勵社群和生態夥伴透過提案參與協議發展。代幣持有者對治理的參與度逐步提高,且代幣票權相對分散並無過度集中的單一大戶。

💡
Fluid 團隊在決策上相當重視社群共識與透明度,致力以 DAO 治理塑造去中心化的長遠發展。

投資人與產業關係

  • Coinbase Ventures
  • Pantera Capital
  • Naval Ravikant(天使投資人)
  • Balaji Srinivasan(前 Coinbase CTO)
  • Standard Crypto
  • LongHash Ventures
  • Alliance DAO(前身為 DeFi Alliance)
  • Andre Cronje(Yearn 創辦人)

此外,流動性提供商 Wintermute、交易所 Bybit 等也與 Fluid 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拓展市場。儘管團隊早期曾獲創投資金支持,值得一提的是,Fluid 在 2023 年的推出並未過度依賴新的風投加持,也沒有大肆市場炒作或空投營銷,而是以產品實力獲得用戶青睞。整體來看,無論是資本支持、技術口碑還是市場表現,Fluid 背後的團隊都獲得了高度評價,在 DeFi 業內建立了值得信賴的聲譽與影響力。這種「產品主導、資本低調」的路線也是我個人很欣賞的團隊風格!

最後

我認為 Fluid 就是個主打高資本效率的 DeFi 協議,Aave + Uniswap 的合體模式讓它在市場上聲勢很猛。要注意的當然是它還新,沒經歷太多牛熊考驗,加上高槓桿模式的風險也大。不過如果你本身敢衝,Fluid 的潛力確實很大。至於會不會成為下個 Aave 或 Uniswap,就得看它能不能在接下來的市場競爭中繼續穩住技術領先、吸到更多資金,並且維持收入成長來支撐幣價和社群!以上歡迎交流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