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 加速開發:ChatGPT 到 Cursor 再到 Windsurf 的體驗比較
我是技術背景出身的產品經理,十年前曾是一名寫 Objective-C 的 iOS 工程師。近年來,我利用零碎時間,結合 AI 工具,進行產品發想與概念驗證,並打造一些功能型網站。自 2024 年 6 月起,我的體驗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以下是我的學習與心得分享。
第一階段:ChatGPT 助力,但流程繁瑣
最早是用 ChatGPT 協助產 Code,我一筆一筆貼到我的程式碼下。我要詢問怎麼改動的話,也要將程式碼貼回 ChatGPT,在大量的複製貼上等待的過程,非常慢跟耗時,瀏覽器也會隨著大量的文檔開始變慢。這時候,我從不會到能做出一個聊天機器人網頁,大概花一個禮拜。我也是在這個階段學會了如何用 Vercel 快速部署架站,還有基本的 Git 指令。遇到一點問題常常會卡關很久,要邊做邊學。
第二階段:Claude 加速開發流程
Claude 的推出大大加速了這個流程。因為 Claude 可以同時處理多個檔案,我將整個程式碼檔案貼給它進行修改,再將結果貼回我的開發環境執行。如果遇到錯誤,將錯誤訊息與檔案再度交給 Claude 通常能精準解決問題。這種流程比第一階段快了許多,讓我在三天內就能完成一個概念驗證網站。貼檔案的便利性大大提升了開發速度,但依然需要頻繁切換工具。
第三階段:Cursor 帶來流暢的開發體驗
再一次被顛覆。一開始因為要下載一個新的 IDE 介面,有點排斥,直到 Twitter 討論度大增之後才開始嘗試。Cursor 的一大優勢是無需再進行繁瑣的複製貼上操作,我可以直接在其 IDE 環境中下指令並修改檔案,大幅節省時間。借助 Cursor,我能在一天內完成簡單功能網站的開發。
Cursor 的強項在於對檔案結構的理解能力。它可以根據需求快速優化和開發,並參考資料夾內的相關檔案,讓開發流程更加高效。然而,它有時需要重新索引檔案,且偶爾會修改錯誤的檔案,這些小問題需要額外處理。整體而言,Cursor 非常適合對技術開發有一定了解的人,它讓我既能保持掌控感,又能依賴 AI 處理繁瑣任務。
評估我所花的時間大概可以分成三類:
- 想需求:想清楚攥寫需求文件或是下 Prompt
- 等他產 Code:AI 產 code 到可執行的過程
- 修改到可執行:跑 AI 產的 Code 看本地是否可執行,也有可能是 AI 改錯以後,需要改回來到可動的時間
- 學習:發現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並且學習後再嘗試,通常伴隨著回去調整需求文件,否則複雜度上升時,會做不出來最終可動個東西。
現在最花時間和最不可控的,我認為應該是 3 跟 4。
Windsurf 改善了 Cursor 的哪一部分?
感受下來是再省下了2與部分的 3。「AI 產 code 到可執行的過程」和「修改到可執行的過程」。但是我在 Cursor 花最多的時間已經不是這個類型,所以沒有感受到大量超越 Cursor 的地方,不過他可以執行 Terminal 自己檢查噴的錯誤後,自己進行修改,我覺得這點蠻方便的。它的特點是讓使用者只需設定方向,剩下的細節由 AI 主導,很有「當老闆」的感覺,非常適合需要不管細節、效率驅動的工作場景。想像他是開更快的車,但控制好它會更難,更需要明確的技術架構想法、UI文件等等。
以下是經歷三個階段後的比較總結:
- 如果你需要一位能主動引導、快速交付完整解決方案的助手,Windsurf 是你的首選。需求如果 Scope 太大,你有機率會做不出東西,或不會用 Git 改爆時修改不回來。
- 如果你偏向技術開發,或者未來是以 Production 為目標,並希望與 AI 平分責任,Cursor 是理想的技術夥伴。非常適合對開發文件和技術開發有一定了解的人,能讓你享受到較高的掌控感,同時依靠它處理繁瑣的技術任務。
- 如果你追求一個廣泛適用的 AI 夥伴,ChatGPT 具備很好的通用性。可以連網,所以部分我會用它來做產品策略、產品規格或是一點點市場分析。
隨著每個月的變化這麼劇烈,AI 工具的能力也不斷進步,選擇適合的工具,關鍵還是在於是否能最大化你現在的效率與創造力。趕緊開始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