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監管嚴格,是危是機?

風暴中尋找平衡:保護投資者 vs 持續創新

監管時代的真正來臨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最近對兩大加密貨幣平台Coinbase和Binance提起訴訟。這代表著對加密貨幣產業的監管行動大幅增加,可能改變這些平台的運營方式。如果這些訴訟成功,將可能帶來加密貨幣產業的重大變革,確立SEC對此行業的管轄權,該行業長久以來在很大程度上都逃避了監管。

在Coinbase的案件中,SEC指控該平台自2019年以來一直充當加密貨幣交易的中間人,從中賺取了數十億美元,同時規避了旨在保護投資者的揭露要求。根據SEC的說法,Coinbase至少交易了13種應該註冊的證券類加密資產。這些包括像Solana、Cardano和Polygon這樣的代幣。此訴訟導致大量資金流出Coinbase,客戶撤出了大約12.8億美元的資金。

Thanks for reading David YC Tseng’s Newsletter!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另一方面,SEC指控Binance誇大交易量,不當地混合資產,未能限制美國客戶使用其平台,並對其控制措施進行誤導。訴訟後,客戶從Binance及其美國子公司撤出了大約7.9億美元的資金。

加密貨幣業界辯稱,代幣不符合證券的定義,並且SEC的規則含糊不清,這使SEC的權威性受到質疑。然而,儘管如此,許多公司仍增加了合規努力,擱置了產品,並向國外擴張,以應對這場打壓。

為什麼

歷史總是神奇的相似。我們可以觀察,為什麼以前需要監管證券呢?這源於1929年的股市崩盤和隨後的大蕭條。在那次崩盤之前,公司們發行股票,熱衷於吹捧自家公司的價值,以吸引投資者購買這些證券。經紀人則基於獲取大量利潤的承諾,將這些股票賣給投資者,但關於公司的相關信息卻鮮有披露。在許多情況下,公司和經紀人的承諾並無實質基礎,甚至完全是欺詐。有了大量的投資者希望獲取巨大利潤,市場陷入了投機狂熱,直到1929年10月,市場崩盤,投資者驚慌地大量賣出他們的投資。

為了防止這樣的投機狂熱再次發生,美國國會在羅斯福總統的推動下,制定了法律。在揭示了導致1929年崩盤的嚴重濫用情況的一系列聽證會之後,國會通過了1933年的《證券法》和1934年的《證券交易法》。這兩項法律的核心主題是揭露。《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讓投資者可以獲取他們所購買的證券以及發行這些證券的公司的信息。聯邦證券法主要通過要求公司揭露關於自己和他們發行的證券的信息來實現這一目標。這些揭露要求的效力得到了《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對於證券發行人和賣方欺詐行為的廣泛責任規定的支持。

身為創業家或項目方需要注意的事

適應和應對日益嚴格的監管環境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要點:

  1. 了解並遵守法律法規:了解您的業務所在地以及目標市場的相關法律和監管要求。
  2. 透明化與揭露:監管機構通常強調透明度和公開揭露作為保護投資者的手段。確保您的企業提供充足的信息給投資者和消費者,包括業務模型、風險因素和財務狀況等。
  3. 持續監控政策變化:區保持警覺,密切關注這些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您的業務策略。
  4. 提前建立風險管理機制:建立和實施內部風險管理和合規程序,包括防範洗錢(AML)和了解您的客戶(KYC)政策。這對於避免非法活動和降低與監管機構的風險至關重要。
  5. 積極與監管機構合作:創建一個與監管機構進行建設性對話的渠道,並在可能的情況下尋求指導和建議。這可能有助於建立信任並減少潜在的監管障礙。
  6. 教育和培訓:教育您的團隊了解相關法律、監管和最佳實踐,並定期進行培訓,以確保您的業務遵循最新的法規要求。

結論

根據近期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加密貨幣和 NFT 監管時代已經來臨。此舉標誌著政府開始加強對加密貨幣行業的監管,以確保該行業的合規性並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這種加強監管的趨勢並不是突然出現的。證券法的出現,是為了防止投資者在沒有充分信息披露的情況下,受到不實的投資承諾的影響,來確保投資者有平衡、非欺詐的資訊來做決定。

然而,這種監管的加強並不意味著加密貨幣和 NFT 的發展將受到抑制。相反,一個更加規範和安全的加密貨幣市場將可能吸引更多的機構投資者,並推動其主流化。因此,無論是加密貨幣的發行方、投資者,還是用戶,都需要密切關注各國政府的監管方向以及合規要求。

隨著加密貨幣和 NFT 的監管日趨嚴格,我們必須瞭解,這並不意味著加密貨幣和 NFT 的終結,反而可能是它們更健康、更可持續發展的開始。對於投資者來說,這意味著他們可以更有信心地參與這個市場,因為他們知道市場的運作是在一定的監管下進行的。對於加密貨幣和 NFT 的發行者來說,這意味著他們需要遵守更多的法規,但也可能意味著他們將獲得更大的市場接受度。

Thanks for reading David YC Tseng’s Newsletter!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Read more

掌握幣圈脈動,告別 FOMO 的資訊自動化流程嘗試

掌握幣圈脈動,告別 FOMO 的資訊自動化流程嘗試

幣圈訊息瞬息萬變,是否常常覺得很 FOMO 呢? 常常一個小時不看新聞就可能錯過了新的趨勢或是有用的消息。因此,我嘗試打造一條「獲取資訊自動化流程」。我希望透過以下幾個步驟,將「從 RSS 收集內容 → 摘要與翻譯 → 儲存 → 在發文時快速取得重點資訊」的流程自動化或半自動化,讓我在想要發佈 Twitter (X) 貼文時,能有即時且經過整理過的資訊可供參考。 整體流程概述 目標流程:RSS → Apify → OpenAI → Airtable → Chrome Extension → 快速分享 * 取得 RSS 新聞來源:定期自動抓取最新文章列表。 * 解析並擷取內文(Apify):從原始頁面擷取重點文字段落。 * 整理與生成摘要(OpenAI):運用 AI 將冗長文章化為精簡摘要。 * 儲存到 Airtable:將標題、連結、摘要等資訊結構化存放,方便後續查詢。 * Chrome

最常見的 Git 工作流程 - GitHub Flow

一種簡單的工作流程,適用於快速開發和持續部署的小型專案。 流程 1. 始終從 Main 分支創建功能分支:bashCopy codegit checkout main git checkout -b feature/my-feature 2. 在功能分支中開發,並隨時提交: git add . git commit -m "Implement feature" 3. 開發完成後推送到遠端 git push origin feature/my-feature 4. 發起 Pull Request 並進行代碼審查: * 在 GitHub 上創建 Pull Request。 * 通過代碼審查(Code Review)。 5. 審核完成後合併到

測試驅動開發 (TDD) 與單元測試、整合測試的概念簡述

在現代軟體開發中,測試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能幫助開發者捕捉錯誤,還能促進代碼的模組化和可維護性。本文將深入探討單元測試、整合測試的區別,以及測試驅動開發 (TDD) 的核心流程和實踐技巧,幫助你快速掌握測試的精髓。 也許 AI 程式碼生成工具,最能快速優化寫測試的開發時間。多少來學習一點測試相關的知識。 * 理解單元測試 (Unit Test) 和整合測試 (Integration Test) 的區別。 * 熟悉測試驅動開發 (TDD) 的概念。 單元測試 vs 整合測試 * 單元測試: * 適合測試邏輯簡單且內部不依賴外部資源的功能,例如算法、數據處理函式等。 * 主要用於開發階段,快速檢查某段程式碼的邏輯。 * 整合測試: * 適合測試業務邏輯需要依賴外部模組(例如資料庫、第三方 API)時的交互行為。 * 用於確認系統內部的協作是否無誤,通常在測試環境下執行。 特徵單元測試 (Unit Test)整合測試 (Integration Test)測試範圍單個模組或函式多個模組或系統的整合依賴性獨立,不依賴其他模組或外部資源需要依

PM 加速開發:ChatGPT 到 Cursor 再到 Windsurf 的體驗比較

我是技術背景出身的產品經理,十年前曾是一名寫 Objective-C 的 iOS 工程師。近年來,我利用零碎時間,結合 AI 工具,進行產品發想與概念驗證,並打造一些功能型網站。自 2024 年 6 月起,我的體驗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以下是我的學習與心得分享。 第一階段:ChatGPT 助力,但流程繁瑣 最早是用 ChatGPT 協助產 Code,我一筆一筆貼到我的程式碼下。我要詢問怎麼改動的話,也要將程式碼貼回 ChatGPT,在大量的複製貼上等待的過程,非常慢跟耗時,瀏覽器也會隨著大量的文檔開始變慢。這時候,我從不會到能做出一個聊天機器人網頁,大概花一個禮拜。我也是在這個階段學會了如何用 Vercel 快速部署架站,還有基本的 Git 指令。遇到一點問題常常會卡關很久,要邊做邊學。 第二階段:Claude 加速開發流程 Claude